來源:新民晚報 時間:2021-10-19 14:14:51
本月,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主刊全球發布《焦點關注中醫藥》特刊,這是《自然》主刊第一次以焦點關注特刊的形式來關注中醫藥的發展。
期刊編輯總覽部分特別訪談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陳凱先在中醫藥現代化方面所做的工作。特刊報道中,上海中醫藥大學、暨南大學、花蓮慈濟醫院(中國臺灣)等機構相繼介紹了各自在中醫藥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果。
期刊總覽以“提振藥用植物研究的科學性”為主題。陳凱先教授率領團隊從90年代起就開始使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方法開展中藥活性成分的篩選,采用超級計算機開展虛擬篩選是一個重要技術突破,將中藥生物活性成分小分子庫和蛋白質數據庫中最有可能與特定藥物結合的蛋白質結構進行配對。楊莉、丁麗麗團隊通過對天然產物庫進行高通量篩選,發現了一批活性化合物,為治療糖尿病和肥胖癥找到潛在藥物靶點。一項小型的早期小鼠模型研究已經證實了三七皂苷Ft1在治療肥胖癥方面的潛力。
特刊還以“深度理解針灸與傳統中醫療法”為主題,重點介紹了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使用現代技術研究針灸和傳統中醫藥療法對治療慢性疼痛、哮喘、肝纖維化以及提高中藥標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徐建光教授團隊探尋現代神經調控技術和電針整合對于改善腦重塑和周圍神經損傷功能障礙的療效和作用機制。該研究團隊還提出基于神經環路的虛擬現實(Neucir-VR)下的康復機器人研發,患者使用機器人介導的運動或虛擬現實工具,同時結合電針刺激,激活受損神經網絡,促進更好的腦重塑和功能恢復。此外還有楊永清教授利用功能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生物信息學、結構生物學、計算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等理論與技術,研究針刺效應從響應基因、應答蛋白,到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生物信息傳導途徑和機制,研究成果明確了針刺具有良好的抗哮喘臨床療效。劉平教授團隊正在研究一種基于傳統中醫中發現的植物源性成分煎劑對肝臟的影響,已經完成的動物實驗表明,提取物可抑制肝纖維化向肝硬化進展的關鍵因素。
特刊還聚焦了中藥標準提高及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成果。
近年來,上海中醫藥大學扎根中國大地,持續培養具有國際水準的高水平研究團隊,建立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技術平臺,聚焦中醫藥領域前沿關鍵科學問題,立足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加強中醫藥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促進中醫藥和生命科學、現代醫學、信息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加快中醫藥基礎研究向臨床研究的轉化和應用,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連續居全國中醫藥行業首位;創新研究成果相繼發表于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學校系統多位科學家入選全球2%頂尖科學家榜單;在軟科《2020中國大學排名》中,學校位列醫藥類大學第八名,全國中醫高等院校第一名,并持續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目標邁進。
(通訊員 宗禾記者 易蓉)
“潛江龍蝦工”、“巴渝大嫂”等20個品牌上榜最受關注勞務品牌
汕尾在全省率先推出新生兒預參保繳費服務 讓新生兒落地即享醫療保障
探索腦機融合!國際首個以生物腦研究為基礎的實驗平臺落地懷柔實現封頂
掃描芯片、抽血、注射疫苗......北京動物園150多只水禽進行集體體檢